1、襄,甲骨文(盛器)(人),表示一个人头顶盛器播种,几点指事符号表示将盛器中的种子撒向庄稼地。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播种的几点指事符号。金文将甲骨文的盛器写成有提耳的盛器,误将甲骨文盛器中表示种子的一点指事符号写成“土”,同时加“攴”,表示持械播种。有的金文误将“人”和盛器的写成发芽的种子“屯”,将写成“土”,将“攴”写成“又”,同时加“衣”(布包、布袋),表示手揽布袋播种。造字本义:手揽布袋,撒籽播种。籀文将金文的写成,将发芽种子形状的写成,将“土”写成两个“工”,将“又”写成两个“又”的“爻”。篆文承续籀文字形。俗体隶书将简化成。当“襄”的“手揽囊袋”本义消失后,篆文再加“手”另造“攘”代替。
2、襄(拼音:xiāng)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。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,襄的本义可能与衣有关,依 《说文》,意思是解脱衣服耕种田地,一说指铲除表层土壤。由解衣而耕的振奋状态,引申为昂扬向上。又引申或假借为高、除、助、成等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