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忠州文物】战国灰陶敦

【忠州文物】战国灰陶敦

敦(音“duì”),是中国古代食器的一种,用于在祭祀和宴会时盛放黍、稷、稻、粱等粮食。敦由鼎、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,早期盖小器身大,到战国时,盖、器身相合成球体。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,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器物,西周是簋,春秋是敦,战国以后则是盒。《礼·名堂位》载:“有虞氏之两敦。”说明敦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。敦最早产生于春秋中期,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,秦以后渐趋消失。

战国灰陶敦

忠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灰陶敦,通高19厘米、宽17.7厘米,盖与器身形状几乎一致,并且均有两耳三足。盖上的足既有装饰作用,也可起到倒置稳定器物以便盛放食物的作用。战国时期,陶敦逐渐成为楚文化特色器物,并在楚人葬俗中形成“鼎、敦、壶”的器物组合。此件出土于忠县崖脚墓地的灰陶敦,表明战国中晚期,地处巴楚交锋地带的忠州,成为文化交融前沿阵地。同时也佐证了《华阳国志》“江州以东,其人半楚”的文献记载。

实习编辑:李春森

本期编辑:范建峰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